当前位置:首页圣陶资讯

圣陶资讯

圣陶教育 | 劳动教育要防止泛化或窄化

劳动教育要防止泛化或窄化

作者|田慧生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什么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8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相关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称,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要抓好体力劳动;另外,要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我相信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

1.jpg

田慧生表示,“这次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共同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结合。也就是说,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什么这样提?刚才记者朋友提到,体力劳动会不会过时。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大,体力劳动我相信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

田慧生指出,体力劳动是劳动的基础,我们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都要通过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两种劳动形态,各自有各自的作用。

关于上述两份文件中为何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田慧生表示有以下几个考虑:

一是针对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根据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制定文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首先要抓好体力劳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

二是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这些观念、精神必须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靠简单的知识讲解、概念灌输,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形成对劳动的真情实感和正确认识。另外,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看,每一育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和独特的教育内涵。劳动教育一方面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防止以“智育”取代劳动教育,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既要防止泛化也要防止窄化。

2.jpg

延伸阅读——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作者|陈云龙 吴艳玲
来源 | 教育部 
整理|未名研学

小编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份文件的出台,也意味着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考进入了更深刻的层面。今天,我们就与您分享来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陈云龙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博士后、副编审吴艳玲的解读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1. 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针对当前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教育正在被软化、弱化的现象,《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定位,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2. 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综合育人理念

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人的整体性,融合多学科知识,对人、社会和自然进行整合,将理论知识有机融入现实社会,对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意见》充分肯定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 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明确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教育与劳动分离,导致一些学生身心发展失衡,不能健康成长。因此,《意见》强调劳动教育重点是要让学生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劳动实践,出力流汗,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4. 新时代劳动教育兼顾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

当今社会,劳动仍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将来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因此,《意见》强调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特别强调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5. 新时代劳动教育关注劳动素养的培养

传统劳动教育主要侧重教授学生与劳动有关的知识、技能、方法等,而忽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思维等更深层次素养的培养,容易导致“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难以使学生养成终身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品质。新时代劳动教育突破传统劳动教育局限,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对“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进行全面建构。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征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目标定位、内容体系、实施途径、落实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形成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1. 加强纵向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系统设计

近年来,各地和大中小学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注意不同阶段劳动教育的渐进性,对大中小学各学段贯通设计,体现出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特点。

在培养目标上,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构建进阶式一体化目标体系。《意见》规定,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高中要注重丰富职业体验,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工匠精神和热爱劳动的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创新创业。在课程体系上,统一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设置上,各学段有共同要求,同时又各有侧重,根据学生特点科学确定各阶段的课程内容。在劳动教育方式上,将知识、技能、观念、品格等劳动教育各要素综合贯穿于各个学段,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同时,强化考评和保障机制,切实为劳动教育提供政策支撑。

2.促进横向贯通,独立设课与学科渗透教学有机结合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在我国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德智体美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全面,劳动教育课程地位较为弱势。劳动教育课时经常被挪用,课程地位明显不足。一些学校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要么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一般性活动,只注重活动体验而忽视劳动素养培养;要么过分强调知识灌输,缺乏与实践的融合,现状不容乐观。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确保底线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

《意见》指出,要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规定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并开展劳动周、劳动月等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新时期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坚持独立设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打破学科之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边界,创新课程形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

3.拓宽实施渠道,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

由于对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认识不足,当前的劳动教育还存在片面依赖学校的倾向,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现在的家长多是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的独生子女,自身参与的劳动实践比较少,加上应试教育的精英化倾向,一些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包办家务或是雇人代劳。社会上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思想有所蔓延。这些情况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普通劳动者的现象时有出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链条,压实各主体责任,强调要以学校为主阵地,统筹协调家庭和社会各方的资源,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其中,家庭在劳动教育中起基础作用,家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生活技能展示、节假日社会劳动等鼓励孩子积极动手,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和生活技能,树立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应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集中与分散结合灵活安排,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社会在劳动教育中起支持作用,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应充分利用自有资源,通过开放实践场所、增加劳动体验等方式为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各方主体相互补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实习实训等劳动实践,努力画好劳动教育同心圆,形成齐抓共管、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育人合力。

4.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教育质量。反观当前的劳动教育现状,各地、各学校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调,课堂内以教师系统讲授劳动理论知识为主,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来源有限、类型相对单一,大多是来自于社区、传统手工业或机械制造业中的传统劳动项目,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不够紧密,吸引力不够强大,尚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热情。

新时代劳动教育深入推进大中小学与企业之间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融合,着力解决劳动教育缺抓手、缺载体、缺场景的突出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倡导通过共享、联建、创建等方式多措并举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场所,深度挖掘现代企业劳动教育新元素,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使劳动教育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紧密结合,为学生在现代企业中参与劳动体验、实习实训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中领悟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激发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一定储备,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5.依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常态实施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统一要求,增强劳动教育的规范性和计划性。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发展不一,仅靠国家的统一管理较难实现劳动教育的落细落小落实,各地、各学校应积极转变观念,结合自身实际丰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各学校应结合当地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挖掘自身可利用的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多元化的劳动实践项目。比如,农村地区可以安排一些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以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学校可以完善劳动实践教室、实训基地建设,高等学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形成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实践基地。可见,党和国家已经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详细绘制了劳动教育的资源图谱,切实提高了劳动教育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大中小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科学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体系,是深化教育改革、转变育人方式的重大举措。新时代劳动教育至少有三方面价值。

1.培养有崇高理想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寓理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认清劳动的本质、理解劳动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鼓励学生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认可劳动、主动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加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熏陶,为学生提供依靠劳动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价值典范。努力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劳动意识、培养劳动情怀,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习惯,在劳动体验中涵养德行、升华人格,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和综合育人功能。

2.培养有专业本领的时代新人

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门类更加多元,劳动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劳动新业态、新样态日渐增多。时代的发展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既为大中小学生施展才华、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全面提高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劳动教育把劳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深刻印证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兴邦”的道理。广大学生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新时代劳动教育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强调以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等的学习,“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到学思用有机结合,提升本领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创造未来奠定基础。

3.培养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依靠劳动为人类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思想。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新征程上,每位大中小学生都是书写者、创造者。《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描绘了设计蓝图,引导大中小学生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实践,鼓励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及职业体验和各种实习实训,在实践中学习,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强化使命担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意见》明确要求,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理解新时代、适应新时代,才能引领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精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中小学生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是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应然之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3.jpg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个内涵
  

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三个内涵:把握新时代的育人导向,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科学、崇尚创新的新时代劳动者。


2017 年10 月18 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了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赋予了新时代劳动教育丰富的内涵。
  
一、把握新时代的育人导向,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随着我国的GDP 突破百万亿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这与我国人民崇尚劳动光荣、勤于劳动不怕艰苦的优秀传统密不可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部分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异化。部分青少年过上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 “网红文化”的冲击,产生了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劳而获等不良心态,出现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取向。同时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劳动,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正被弱化。新时代的教育者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青少年树立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科学、崇尚创新的新时代劳动者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新时代的高新科技发展迅速,以“互联网+”和“AI 智能时代”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因此,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新时代的劳动的形态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比如农业开始从简单的人力耕作升级到运用人工智能的新型科技农业,智能 AI 在服务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快递业与外卖业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我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服务业不断颠覆旧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教育要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方式以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整合,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劳动者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综合育人课程
  
劳动教育纳入了中小学国家课程,也是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劳动价值观与掌握劳动知识技能的一体化课程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首先是让青少年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第二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主动劳动、合作劳动和创新劳动等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探索的能力。第三是劳动出力出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让劳动者亲身体验劳动不分贵贱,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最终完成培养其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劳动精神的教育目标。为达到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把两者进行一体化设置,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会相应的劳动技能 ,培养该阶段具备的劳动价值观与素养。
  
(2)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大中小学一体化系统育人课程
  
青少年在不同的学段各有特点,劳动教育在不同的学段的育人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有共同要求,同时也应各有侧重。在小学阶段注重劳动意识的启蒙与优秀劳动习惯的养成,开展诚信劳动教育。初中阶段要注重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开始接触新兴技术与激发其创新意识。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更加开放,青少年初步接触各种职业,注重职业体验与劳动情感的培养。大学阶段要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重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等创新应用,增强诚实劳动与积累经验,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3)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教育场景联动
  
由于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地位处于劣势,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存在成绩至上的教育观念。学校存在劳动课程落实不到位,家庭还处于简单的家风教育,社会更是把责任甩给学校,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育人责任与育人功能没有得到落实。在劳动教育中,家庭起基础作用、学校起主导作用、社会起支持作用,三者互相联系又不能取代。
 
(4)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基础课程与多学科互相渗透教学的有机结合
  
劳动教育的基础课程属于必修的课程,基础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家庭课程和综合课程等。劳动课程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特征,劳动教育课程应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把科学知识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基础课程。还要打破学科之间、课堂内外和校内校外的边界,创新课程形态,充分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
  
新时代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劳动者,劳动者需要尊重与被尊重,劳动教育肩负了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使命。学校、家庭、社会要改变观念,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参考文献:
  
[1]艾兴、文佳.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演变、特征与趋势[J]. 教育科学研究.2020(01).18-24.
[2]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Z].2020 年3 月20 日.
[3]浙江省教研室.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建议[J].人民教育.2020 (1).15-19
[4]李文峰.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动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12 月.第五页.
[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声明:“圣陶教育”微信公号刊载此文,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谢谢。


江苏圣陶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B座500室
邮箱:jsst@shengtaoedu.com
电话:4008072800
热线:400807280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