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圣陶资讯

圣陶资讯

圣陶教育 | 刘飞:“践行真实的学习,探索立德树人新路径”论坛学术总结



探讨真实的学习,有必要追问“学习”一词的来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之前,无论是在《尚书》、《诗经》,还是《易经》,“学”与“习”从未走到一起,是孔子首先将这两个字建立了联系,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学习过程。有鉴于此,同时基于我们两天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认为认识真实的学习,应该从理解“学而时习之”做起,把握住“学、习、时、说”这四个字。


“学”繁体字由四个部件组成。上部中央位置是个“爻”字,含有文化、知识、变化、规律的意思。我听过一个经典的歌谣,“来、来,来上学;学、学,学文化”,另外,据说“来来来,来上学”, 就是1953年小学的第一课,我未加考证。“来上学”做什么?“学文化”呀!歌谣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虽然歌谣中的文化内涵与“爻”所指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但也不是大相径庭。昨天单霁翔院长为我们带来了文化的自信,掌声不断、笑声不断,既源于单院长的文化修养,同样来自于中华文化的力量。教育部《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也明确了“传播优秀文化”的要求。文化当然指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同时也包括“人之初、性本善”“三才者、天地人”等蒙学内容,中关村三小致力于优秀文化传播、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内、社区里,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是流动的文化符号,并通过自身的言与行,传承文化、传播文明。再说知识,知识在有关学习的任何讨论中都是核心议题,王策三先生和钟启泉先生关于“知识”的论争已过去将近17年,放到今天再看,对我们把握学习实质还是很有指导意义。三小努力拓宽知识的获取渠道,非正式学习就是重要方式之一,这正契合了《反思教育》报告中提到的“我们在生活中学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相较于正式学习而言,这就是一种变化,就如朱主席所言“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我们需要做的是主动顺应变化,并努力引领变化。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努力就够了,当然,也不能指望那些所谓的解题技巧,如刘校长所言,学习已经超越读写算、超越熟能生巧。真实的学习一定关注学习的规律,这样才能让学习变得简单,能够转知成识,转识成智,转智成行,如三小校训,做到知行合一。可见,文化、知识、变化、规律于真实的学习而言至关重要。


“爻”的两边是两只手合抱的样子,指向老师,意思是“实践、创造、提携、示范、效法”。如成尚荣所长所言“践行真实的学习,探索立德树人新路径,背后是老师,真实的学习需要真实的老师、有大德大爱的老师”。确实如此,真实的学习,首先要求老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教师身心健康,才有可能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基础。第二,教师必须是一个真实学习的践行者,总书记谆谆告诫广大教师“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这要求我们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以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第三,教师还要主动走向社会、引领社会,就如薛二勇教授所言,我们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先德育、抓智育、强体育、重美育、善劳育”,带着我们的孩子走向大社会、大生活,并让社会因为我们而更美好。这就是顾老心心念念的小学教育要打好三个基础,即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我们教师就应该是筑基人。如何成为一个能够引领真实学习的教师,谢维和教授又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做出了示范,谢教授有句口头禅“我讲明白了吗?”,他从不会问“你听明白了吗?”他认为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是自己教的问题,而不是学生学的问题。昨天报告中,谢教授也有类似的表述,他几次说到“我没说错吧”,反求诸己,谢教授为我们做出榜样。这和刘校长报告结束语“学校是一个可以出错、不怕出错的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指向老师,一个指向学生,共同致力于真实的学习。


 “学”字中间部分是一个“冖”,俗称秃宝盖。指向“空间、环境”,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报告中指出 “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教育已经超越了读写算,向着学习环境和新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学习环境重要性可见一斑。两日的参观、学习,我们身在这个土楼式半圆形的环境中,这个被广大教育同仁称之为3.0版的校园中,这个被世人称为魔法学校的地方,感触一定非常深。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们、孩子们投入“真实的学习”,“班组群”“校中校” “学校教育共同体”等一系列教育创新实践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这就是中关村三小的新常态。三小通过科学的策略,在真正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使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如李奕书记所言,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实际获得。


“学”字下边的“子”揭示出了“学习的主体,蒙童”。没有了孩子,再好的建筑也就失去了生命。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真正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也得到了真正的关注。如刘校长所言“大小孩子在一起,生态、多样、稳定,是可持续的学习关系”。《反思教育》报告讲“学习既是一种个体努力,也是一种集体行为”,三小的集体是那样的真实,让孩子们能时常、日常、经常在一起自然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这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家常。三小还关注“邻家小孩”,即乡村、民族、城市和全球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如同邻家小孩。这种大爱弥散在校园、弥散在社区、弥散在他们关注的各个地方。他们走到、看到、听到、想到、说到,更为重要的是心到。


“学而时习”,“习”指向“诵习、温习、演习、实习”。在任何一个学校,在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要为诵习创造条件,因为这是学习的开始,在中关村三小,这是常态;三小将知识连接,重视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中有所发现,以温固而知新;三小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供学生演习;三小更指向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让学生实习。“习”繁体字是“”,三小的孩子就像一只只雏鹰,在阳光下不断的练习飞翔。如朱主席所言:向上、向善,给人幸福、成为自己。


“时习”,即按时学习、适时学习、时时学习,要想做到这些要求,课程是关键。行知先生指出“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中关村三小的课程就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他们的课程是真实的课程,为此他们特意把这次活动安排在周二,因为按照课程安排要求,学校每周二下午是跨学科协同课程,他们希望老师、学生能按课表上课,而不是表演给来宾看,这才是真实的学习;课堂上的师生是真实的师生,没有每周的常态的开放,就不会有每一次展示的高水平,他们做到了高质量的常态;我还关注到孩子们有条不紊的收拾学具,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很自然地表达谢意……一切都是那样真实、自然。三小的课程基础是牢固的,当我们惊叹、感佩于他们跨学科、乃至超学科的实践及其成果,三小人却十分清晰:一切基础在学科,没有学科,哪来的跨学科?三小骨干教师群体居市域翘楚,三小的学科教学在市域领先。他们的拓展、开放是建立在基础层上的,这就使他们的课程改革有了勇气、底气、真气。



是否践行真实的学习,学生的感受至关重要,这就要看他们是否有“不亦说乎”的感觉。顾老教育我们“学习是愉快的,没有愉快的教育,就没有刻苦的学习”“学习不能讲竞争,要讲合作、互助、共同进步”;成尚荣所长讲“真实的学习首先在学习,是愉快的学习,与刻苦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痛苦”。教育大家在“大家三小”,给了我们大家真实的学习指导。听了大家的教诲,我不由得想起了刘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她希望孩子们“累一点、苦一点、热一点、冷一点、黑一点,野一点,这样会让意志更顽强”,而在这其中,我们知道,在三小“快乐从不缺席”。是否践行真实的学习,评价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必须直面。张志敏会长提醒我们要关注未来教育的五大变革,其中特别强调要实现教育技术的赋能,致力于评价的增值。实事求是地讲,以往的评价更加关注的是赋分,而非赋能。三小的学业评价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因需发生。多把尺子丈量优秀,试题做对了有分,错了,只要问题或困难写的真实、恰当,也会得到应有的分值。评价转变,直接带来的是课堂的变化,教师们眼中有了真实的生活、活生生的“人”,而不再唯标准答案、唯分数。六年方式多样、大小不同的评价,成为学生不断前行的台阶,而在这其中,六年级的毕业项目设计堪称学生学习的“里程碑”。


“学而时习之”,要求我们在学习实践中,要达到知行合一。三小把“知行合一”作为校训日习之、时习之,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呢。受三小教育及各位教育大家启发,联系教科文组织的三个报告,我也想谈一谈对真实学习的认识。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中国教育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看作是真实的学习的基本要求。基于学习,知与行可谓与生俱来,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一看关于婴儿的系列心理学实验。我们进一步聚焦在学校学习上。王阳明讲知之真切笃实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便是知。如何知?《礼记·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温家宝总理曾经把“五之”缩成“学问、思辩、笃行”三个词,写到了小学教室的黑板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无疑指向知,能“知”得真切笃实便是行,“笃行”亦可看作知之真切笃实。行什么?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谨信、爱仁是行的重要内涵,能“行”得“明觉精察”便是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有益于明觉精察。个体的知行与生俱来,何时结束?形如枯槁、失去生命的那一刻。即使如此,也要像沙漠中的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如陶西平先生“整体优化思想”,如袁隆平先生“禾下乘凉梦”。可见,人的一生便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终身学习。教科文组织1972年富尔报告核心主张便是终身学习。1996年,教科文组织推出德洛尔报告,核心主张是构建未来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存,四个学会是不是真实发生了,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看其能否起到支柱的作用,而不能看着不错,一压就倒。2015年,教科文组织推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恰似在这四大支柱上架起了一个屋顶。



这个报告,高高擎起人文主义大旗,重新定义了知识、学习与教育,并指出“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重要”。到底应该如何学习?中关村三小给出了答案,践行真实的学习。三小的建筑给我们很多启迪,所以我也构建了一个像屋子似的学习模型与之呼应。但我们不要忘记成尚荣所长的提示:“空间并不必然”,不要忘记顾老的嘱托“最主要的还是要学习三小的精神”。确实如此,空间、形式背后的东西更值得我们深思。


何为真实的学习,刘校长告诉我们“真实的学习,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丰富交往,形成品质。”在三小、在刘校长和各位大家的导引下,我们听明白了、看明白了,可能也想明白了,回到学校我们更要干明白。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论语开篇,清代教育家、思想家颜元讲“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又说“千年大患,只为忘了孔门‘学而时习之’一句也”。愿我们践行真实的学习,能常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用“学而时习之”@未来——每一个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未来!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刘飞于2021年5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三小举办的“2021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闭幕式作学术总结。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践行真实的学习,探寻立德树人新路径”。


文章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公众号

声明:“圣陶教育”微信公号刊载此文,以传递更多信息为目的。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谢谢。


江苏圣陶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B座500室
邮箱:jsst@shengtaoedu.com
电话:4008072800
热线:400807280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