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圣陶资讯

圣陶资讯

圣陶教育 | 陶西平: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今天3月27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诞辰87周年纪念日。

本文为陶西平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演讲,我们推送本文,以此来纪念和缅怀这位我们最尊敬的教育家。

为探究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及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规划并引导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于10月25日—26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第六届(2019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智能时代:中小学的挑战与选择”进行深入讨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荣誉主席、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陶西平先生做主旨报告,以下是演讲内容:



2019年5月16 –18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合作举办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与会者包括50名政府部长和副部长、来自100多个会员国以及联合国机构、学术机构、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的约500名代表。


2016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 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呼吁各国现在就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其中目标4.是教育,提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这次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主旨就是为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承诺,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目标 4 及其各项具体目标,并讨论了教育和培训系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 时所面临的挑战。致力于引领实施适当的政策应对策略,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习近平主席给大会发了贺信,大会最后通过成果文件《北京共识》。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北京共识提出要致力于引领实施适当的政策应对策略,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2.0时代的到来,它改变着生产,改变着生活,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人生,这也必然改变着教育。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强调,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因此,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或者说系统融合,就成为当代教育变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这就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目标是要通过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推动教育终身化、公平化、个性化,和向开放与灵活发展。


一是要促进教育终身化,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科技革命以及引发的产业变革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机遇,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系列挑战。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的急剧的变化,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必须推动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创造人们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新的适应力的条件,使教育成为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人工智能可以使学习资源灵活更新,无限复制与广泛通达,从而极大增加人们的学习机会,实现从陈旧学习资源向新生学习资源转变,专用学习资源向普适学习资源转变,单一学习方式向多元学习方式转变。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将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发生深刻变革。


二是要促进教育公平化,发展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当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国在推动基础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教育质量的区域和校际差距仍然较大;另一方面,在以正确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也与新时代的质量要求存在差距。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逐步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局限性的改变,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成为可能,将促进优质资源的普遍共享、促进地区公平、阶层公平、配置公平的实现。


三是促进教育个性化,发展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应当成为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然而,目前多数学校的大班化教学,难以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能够提供自适应学习的条件,使按照每个学生的需求定制课程成为可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自我调节学习行为,获得及时的反馈,创造真正适合不同个体学习需要的个性化教育。


四是促进教育开放,发展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将使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式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时空的束缚,改变了学校的封闭结构,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促进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开放,搭建为全民服务的学习平台,将使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理想变为现实,使教育生态发生重大改变。


习主席的贺信和北京共识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明确了目标,规划了远景。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是机器所展示的智能,而不是人类的自然智能。


北京共识指出,人工智能的开发应当为人所控、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的部署应当服务于人并以增强人的能力为目的;人工智能的设计应当合乎伦理、避免歧视、公平、透明和可审核;应在整个价值链全过程中监测并评估人工智能对人和社会的影响。


并且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性和迅猛发展速度、对人工智能的多元化理解、宽泛的外延和各种差异较大的定义、以及在不同场景中的多样化应用及其引发的各种挑战。


所以提出:认识到人类智能的独特性,我们重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工智能使用方面的人文主义取向,确保所有人具备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有效人机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相应价值观和技能。


一是应对对社会公平的挑战一一不应加深数字鸿沟,扩大贫富差距。


北京共识指出:重申教育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突破应被视为改善最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的一个契机。确保人工智能促进全民优质教育和学习机会,无论性别、残疾状况、社会和经济条件、民族或文化背景以及地理位置如何。教育人工智能的开发和使用不应加深数字鸿沟,也不能对任何少数群体或弱势群体表现出偏见。


二是应对对伦理和法律的挑战一一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合乎伦理、透明且可审核。


北京共识指出:认识到在数据开放获取和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两难困境。提出测试并采用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确保教师和学习者的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支持对人工智能领域深层次伦理问题进行稳妥、长期的研究,确保善用人工智能,防止其有害应用。


AI作为一项新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分,人们可以用其进行造福人类,也可以用以侵犯人权,也可以用于实施犯罪。比如:


用人工智能监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反应,以进行评估和指导,但一旦公开,又可能不能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人工智能推动了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同时也为深度造假提供了条件。有人说“深度造假”(DF)是“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最近取得进步的产物。这项技术有可能广泛扩散。公开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商业性的、甚至是免费的深度造假服务。据网上资料统计,2013年-2017年网上诈骗案件增长了350%,一旦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那么这个比例只会有增不减。


通过深度伪造,利用形象,语音合成,可以伪造出特朗普说对朝鲜发了核弹一一高科技公司很难分辨真伪,对国家,对国际危害很大。


因此,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全面的数据保护法规以及监管框架,保证对学习者的数据进行合乎伦理、非歧视、公平、透明和可审核的使用和重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应对对教育工作的挑战一一教师无法被机器取代。


北京共识指出:注意到虽然人工智能为支持教师履行教育和教学职责提供了机会,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应确保作为教育的核心。意识到教师无法被机器取代,应确保他们的权利和工作条件受到保护。


同时指出要动态地审视并界定教师的角色及其所需能力,强化教师培训机构并制定适当的能力建设方案,支持教师为在富含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中有效工作做好准备。



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基础素养

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变革,决不能低估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改变,但人工智能也不是决定未来教育的唯一因素。



未来教育和过去教育以及现代教育一样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时代变化决定未来教育。教育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同时期发布的教育报告,也都显现出时代的特色。2015年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时期发布的《反思教育》的报告充满人文主义色彩,强调将教育与人类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核心是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未来教育也不可能脱离时代的变化,必然会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二是文化传统贯穿未来教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成为国家和民族教育的底色,未来教育仍然是多元化的,未来学校仍然是是多样化的,不可能形成世界统一的教育形态。但是教育的国际交流、借鉴、融合必将会不断增强,文明将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将因互鉴而丰富。


三是技术发展改变未来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学习方式、学校形态、教师作用,教育评价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徳、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的基础素养,也是人工智能基础素养的重要内涵,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的过程和教育改革的进程是完全一致的。人工智能+教育,不能只是以先进的技术承载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只是服务于片面的应试目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是改革,创新的的过程。不应当是物理变化,而应当是化学变化。


北京共识指出:认识到进行有效的人机协作需要具备一系列人工智能素养,同时不能忽视对识字和算术等基本技能的需求。采取体制化的行动,提高社会各个层面所需的基本人工智能素养。


回顾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我们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因此,不应一哄而起,应当重视实验,总结经验加快而稳步推进。


所以北京共识又指出注意到缺乏有关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所产生影响的系统性研究。支持就人工智能对学习实践、学习成果以及对新学习形式的出现和验证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创新和分析。


同时,要支持对与新兴人工智能发展影响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推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的有效战略和实践模式。
 
提高未来一代人的人工智能素养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也必然要承担起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任务,通过不同学段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教学,各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借鉴现象教学,STEAM和创客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进行着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教育创新。但是,形成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起点在哪里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件事。


几年以前,我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差,正好北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小足球运动员也在那里接受阿根廷足协教练的培训,校长邀请我参加双方合作的签约仪式,我饶有兴味地问随队前去的老师,阿根廷教练的培训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他说,来了几天了,每天教练就让孩子们踢球,没有什么基本功训练,孩子哪一个球传得好,教练就表扬,哪一个孩子跑动站位好,教练就表扬,几天来孩子们就是高高兴兴地在踢球,教练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小运动员们对足球运动的感觉。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从培养“感觉”开始,应当是教育的普遍规律。


我想,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首先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培养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感觉,只有当孩子们对人工智能产生情感认同,把它当成乐趣,当成生活,才有可能引发对人工智能认知的渴求,也才可能引发探索和创造的激情。


因此,在区域和学校,提供一个可以观察,可以思考,可以动手,可以创造的充满欢笑的环境,对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感觉就成为十分必要的条件。上海和北京一些区和学校提供包括VR、AR、3D打印、极光雕刻、机器人编程、音视频制作等技术一类的设施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


2018年中日韩青年文化节在中国北京举行,由北京十二中承办,以“人工智能·全新挑战”为主题,三个国家的青年学生在一起对这一问题多角度探讨交流,最终发表了2018年中日韩青年峰会责任宣言。宣言明确表示作为当今时代的青年需要自觉承担起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社会责任。这我想就是当前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


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我们要本着这种精神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2019年10月25日


转载来源:中小学校长论坛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环球时报2022年3月14日第5601期,原题目为:“双减”工作逐渐细化,专家解读“双减”下一步怎么走。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圣陶教育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江苏圣陶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B座500室
邮箱:jsst@shengtaoedu.com
电话:4008072800
热线:4008072800
关注我们: